雕刻版、影写版、胶版是邮票印刷中常见的三种印刷版别城中投资,早期多为一种版别印刷,之后出现了影雕套印、胶雕套印等多种叠加印刷方式,提高了邮票画面的整体观赏性。
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,如今三种版别中,只有影写版还未能被造假者攻克,空心网点也成为很多专业集邮者分辨真假邮票的重要依据。
不过影写版细节并非一成不变,随着北京邮票厂引进更多先进的印刷机后,影写版效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,今天就为大家展现下,北京邮票厂1959年建厂后,影写版邮票空心网点的变化历程。
1959年4月10日,瑞士厂家按照合同完成了北京邮票厂“唯发”邮票印刷机的安装工作,在经过严格的测试验收后,同年7月1日,我国第一套影写版邮票“纪62”《“五四”运动四十周年》发行,同时宣告中国不能生产影写版邮票的历史结束。
1959年7月至1960年5月,我国发行的影写版邮票都是三色单组组合印刷,无真正的彩色效果。
20世纪60年代进入新中国邮票印刷的全胜时期,经过多年试验,邮票厂技术人员冲破了外国技术专家限定的禁令,成功地生产出4色影写版套印的“特38”《金鱼》邮票,作为我国第一套彩色影写版邮票,《金鱼》一经发行就获得了全国好评,被集邮者称为邮票届的“五朵金花”之一。
影写版想要发挥最佳的印刷效果,除了印刷机外,还需要配套的精密纸张和油墨。1961年起,我国先后出现了专门生产相关纸张和油墨的厂家,影写版彩色套印邮票也逐渐趋于成熟,期间印刷出的《唐三彩》《丹顶鹤》《蝴蝶》都获得了普遍的好评。
1964年的“特61”《牡丹》邮票,更是我国邮票印刷、纸张、油墨的集大成之作。这套邮票的纸张是保定造纸厂生产的邮票原纸,其平滑度、吸收性、施胶度、白度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,天津油墨厂专门配制的红色油墨城中投资,更是让这套邮票呈现出色相准确、光泽浓郁的印刷效果。
雕刻版和影写版相结合的印刷方式称为影雕套印,由于两者印刷时的油墨、纸张均有较大区别,所以想在同一套邮票上展现并不容易。
1962年,邮票发行局选定了16幅“黄山风景摄影展览”中的摄影作品,经过重新绘制,最终决定用影写版表现云海和远山的丰富色彩,雕刻线条描绘奇石和怪松的粗犷挺拔。
之后到了特殊时期,邮票作为对外宣传窗口,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要求。期间虽然邮票印刷量巨大,但其设计水平和雕刻质量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准。
1970年北京邮票厂和上海印刷机械三厂合作,开始仿制引进的瑞士“唯发”机,直到1976年,第一台仿制的国产五色影写版印刷机正式投产运行。
20世纪70年代中期,北京邮票厂引进了瑞士“乔利”公司的大型七色邮票印刷机,这种机器可以实现雕刻版1版3色、影写版4色,共计7色的邮票印刷任务。1978年6月,这台机器生产出了它的第一批产品——“J28”《全国经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》邮票。
1982年,北京邮票厂第一次使用300线网纹版印刷了“T79”《益鸟》,这也是当时国内印刷网纹中最高的水准。
不过由于七色机印张大城中投资,速度快,七道不同的颜色同时启用时,印刷用纸经过迂回反转常常出现折断现象,所以七色机一直没有发挥最佳效果。
1988年7月2日,随着纸张工艺的进步,我国第一套雕刻三色影写四色的邮票“J150”《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》小型张诞生。
可惜七色机全色启用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,大量小型张出现断线缺墨、串色、套色不准、齿孔偏移等瑕疵,受到了不少批评。
随着邮票的需求量增加,1991年8月邮电部决定在辽宁、河南两省的邮电印刷厂试印邮票,分出去的为胶版印刷,北京邮票厂还是承担影写版邮票的印刷任务。
为了减少影写版带笨油墨对印刷厂工人造成的损害,1995年北京邮票厂改用了水基墨和混合溶剂,并用无氰淬火替代了过去使用的剧毒氰化物,解决了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,《中泰建交20周年》邮票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。
随着引进的印刷机越来越多,北京邮票厂已拥有多台五色、六色影写版印刷机,2000年《君子兰》邮票就是法国六色机印制出的作品,其色彩淡雅层次细腻,叶片和花蕊纹理也非常清晰。
2001年,印刷厂首次采用在五色影写版印刷机的金版上印刷层次的工艺,实现了《古代金面罩头像》邮票的强质感对比效果,画面虚实交错,很有震撼力。
2007年的《京剧生角》邮票使用的是格贝尔印刷机,印刷时操作人员将人物脸部网点、服饰轮廓进行了高精度把控,邮票细节非常清晰,网点的空心已不易见到,实际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丝毫不次于巅峰时期的老邮票。
1992年至2006年之间,中国邮政共发行389套纪特邮票,其中影写版纪特邮票172套,占比44.5%。
从印刷网点中不难看出,如今所诟病的北京厂颜色套印不准等问题,早在影写版诞生之初就已出现,甚至在邮票设计印刷巅峰时期的经典邮票,也有不少出现了如今常见的印刷问题。
可那时的创作者,会在设计中考虑印刷时难以攻克的印刷缺陷,并将缺陷巧妙地转化成优势,如1963版《黄山》,设计师孙传哲根据当时的设备最多只能印刷1色雕刻和2色影写的实际情况,删繁就简,实现了每枚邮票只用不超过三种颜色就能展现出黄山的云、松、泉、石的变化无穷,让这套邮票成为时至今日都无法逾越的高峰。
很多人说,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前后是新中国邮票设计印刷的两个巅峰,对比之下也确实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邮票之美。先进的设备多了,却没能延续邮票的设计和印刷的巅峰,当满是瑕疵的“大龙邮票一百一十周年”小型张能够发售之时,邮票在诞生的过程中就已然缺少了些东西,这些是任何先进设备都无法弥补的,是辉煌远去还是心态远去,反正经典是真的远去了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